我是不乖老板娘,点击右上方“关注”,每天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。
上周没有推文。其实断断续续一直在写。特别想表达我对“生气”的一点看法,是看了郑爽在《这!就是铁甲》里发飙的视频后的有感而发。
但到落笔之时,总有迟疑(发火时情境的不同、分寸的掌握,都是需要考量的部分,一概而论有些不负责任)。以至于推翻重写了2遍。但最后,我还是想表达出来:
每当身边人或公众人物发火,其他人总会议论纷纷:“不体面”、“情商低”、“情绪失控”、“疯子”,他们将生气的人划入“讨厌且危险”的行列,且有意地疏远。每个人都生怕被贴上这些标签,于是我们生气,却从不表达。
可是,人真的不应该生气吗?
我们从来没有关于情绪的正确教育。
小学三年级的时候,同桌的男生有些躁狂,常用钢尺戳破我的作业本。终于有一天,忍无可忍的我也拿他的作业本出气,很快便上升到互拽领子的地步。老师发现后,只是让我们两人不要扰乱班级纪律,待安静下来之后,便如无事发生。愤怒又委屈的我,最后以“坏学生”的面貌收场,没有一个人问过“为什么”。
一直以来,家长也是不允许我们表达愤怒的。压岁钱被家长拿去,生气也没办法;日记本被看了,生气地试图理论,家长说“小孩能有什么秘密,我是为你好”;小孩子的边界被侵犯、自尊被挑战的时候,家长却自以为是地只会说“年纪不大,气性不小”,或者教育我们“不要生气”、“吃亏是福”。
更长大一些,“生气”这种情绪更是被花式diss:“生气不体面,大吵大闹的一点素质没有”、“生气的人都心眼小”。还给出高级人类的生气方式:“情商高的人都是委婉地骂回去”、“高明的人,生气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方式”。
所有的观点都指向一个地方:愤怒是负面的、没用的、伤身体的,应该最大程度地避免生气,永远理性镇定。越“高级”的人类,便越镇定自若、怡然自得,我们都应该向这个方向靠拢。
在这种观点的驱使下,我们根本没有表达愤怒的空间,也从未学会正确的表达愤怒,还把压抑当成情绪管理。
每个人都不愿“低素质”、“情商低”、“无法控制情绪”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头上,更怕生气会破坏现有人际关系。
于是,
同学借了笔不还,忍下来;上司的无理要求,忍下来;被家人逼成了樊胜美,还是忍忍忍;
唯唯诺诺不敢反驳别人(总怕话说重了);偷偷生闷气、拉黑、冷战、强行略过 避免正面冲突,可有时对方根本没明白你生气的原因;
将生气的情绪压抑到心里,暗自懊恼、悲伤、焦虑,但问题却仍旧摆在那里。
如果把愤怒比作发高烧,那么高烧-治病-退烧才是正确的操作,而非高烧-鄙视/被鄙视-冷水浇头。
体温升高这一令人不舒服的调节措施,让免疫细胞增强活性,从而增加细菌和病毒的清除效率。
愤怒,这种激烈的表达方式,它催化“反应(争论)”的发生,也促进着问题的浮出和解决。
不分青红皂白地鄙夷、无视、强行熄火,反而容易落下病根。
只容许健康的人活着,不允许生病和发烧,更是可叹可笑。
真的,给彼此一点“生病-治病”的空间吧。
不乖老板娘:人间清醒,退休撰稿青年。全网同名,长期征稿配图/源自网络,侵删